过去十年,数字货币的叙事由“去中心化”主导。比特币挑战主权货币体系,稳定币重塑支付逻辑,去中心化金融(DeFi)一度让银行显得迟缓而笨重。
但 2024 年开始,这场天平似乎正在反转——银行重新登场。它们不再高傲的冷眼旁观,而是以“代币化存款”为武器,试图夺回货币数字化的主导权。
代币化存款不是新货币,而是银行存款的链上映射。每一个代币代表真实账户余额,既具备稳定币的链上流动性,又保留银行负债的法律效力。它标志着金融数字化进入“第二阶段”:从加密世界的“去中心化叛逆”,迈向银行体系的“制度化上链”。
新加坡:跨链互操作的制度化先锋
新加坡的星展银行(DBS)与摩根大通(J.P. Morgan)旗下 Kinexys,正开发跨链代币化存款互操作框架,计划让摩根大通的 Deposit Tokens(基于以太坊 L2 Base)与 DBS 许可链实现实时互通。
未来,企业资金或可 7×24 小时在不同银行、不同链之间自由结算,无需再经过 SWIFT 或清算行。这体现了新加坡一贯的监管逻辑:不是抵抗新技术,而是将其制度化吸收。在他们看来,代币化存款不是稳定币的替代品,而是稳定币的合规进化版本。
香港:打造“多层货币”框架的监管雄心
10 月底,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在《汇思》撰文《为香港的数字经济铺桥搭路》,宣布香港将建立一个涵盖央行数码港元(CBDC)+代币化存款+受监管稳定币的多层数字货币体系。
这一框架体现出香港式的制度思维:
央行层面:通过数码港元强化主权货币控制;
商业银行层面:以代币化存款承接企业级支付与清算;
市场层面:允许稳定币在 Web3 生态中流通。
香港并不是在押注哪一种数字货币形态,而是在构建一个多层共存、互补共生的货币生态——让创新与监管、效率与安全并行不悖。
英国:制度化试验的现实主义路线
今年 9 月,汇丰、巴克莱、劳埃德等六大银行共同启动了代币化英镑试点,预计持续至 2026 年中期。试点范围不仅包括跨境支付,还覆盖按揭流程和数字资产结算。
英国央行行长贝利曾指出:“代币化的意义,不在于创造新风险,而在于让旧体系更高效。”这句话道出了英国的策略核心——先制度、后放行。在稳定币监管尚未落地之前,英国选择以“代币化存款”开展可控试验,用监管容忍度换取创新前瞻性。
日本:保守外表下的务实转向
日本向来谨慎,但也在悄然推进。SBI 新生银行正在测试利用代币化存款进行跨境结算,以降低亚洲区域内外汇清算的成本与延迟。
相比央行数字货币(CBDC)的缓慢进展,代币化存款为日本提供了一个更现实的中间路径:既在监管体系之内,又能率先提升效率。这正是日本金融政策一贯的逻辑——在“稳健”中完成结构性转向。
主权、效率与格局
从全球视角看,代币化存款不仅是一种技术尝试,更是一场关于货币主权与制度现代化的竞赛。稳定币让美元在链上实现了事实上的全球扩张,却同时削弱了各国央行对本币数字形态的控制。而代币化存款提供了另一种可能:在不放弃主权的前提下,以制度为边界、以区块链为底层,重塑结算效率与流动性秩序。
未来的货币体系,或将呈现三层结构:
央行层(CBDC):主权与清算;
银行层(代币化存款):支付与信贷;
市场层(稳定币与 RWA):全球流动性与资产数字化。
这不是彼此替代,而是共同构成新金融的底层架构。
现实世界资产,正真正上链
纽约梅隆银行(BNY)的最新报告指出,到 2030 年,稳定币与代币化现金的总规模将达到 3.6 万亿美元,其中代币化存款与货币市场基金将占据半壁江山。这意味着,区块链正从金融体系的外部实验室,进入金融体系的底层基建。 “上链”不再是技术的选择,而是制度的演化。
这场“制度化上链”的大幕,正在全球银行系统的深处缓缓拉开。